《民法典》——人民的守衛者
2020年5月28日15時,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神圣時刻,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,并將于2021年1月1日施行。新中國法制史上首部以“典”命名的法律正式誕生,中國“民法典時代”正式到來。
《民法典》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新狀況、新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新規定,對與現實生活不符合的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修改,和現行的相關法律規范有很多不同之處。
所謂“典”就是集中的意思。
就是把各種法律,比如物權法、合同法、婚姻法、侵權責任法等等都燉到一個鍋里。
首先,法官和老百姓更好找法律依據。法典囊括方方面面,系統總結,不像過去那樣雜亂無章,不成體系。
其次,過去名目眾多的法律經常會有沖突,讓人無所適從?,F在,系統的整合成一個法典,既方便查找,又自成體系,避免自相矛盾。
所以《民法典》的施行勢必給中國社會帶來更人性化的改變,讓管理更便捷,讓民眾更受益,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人權。更加是貫徹了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方針。
拿破侖晚年曾說:
滑鐵盧一戰抹去了一切我榮耀的記憶,但有一樣東西是永不磨滅,那就是我的《民法典》。
可見,一部民法典在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中,承擔著怎樣的重任。
對于中國人自己來說,編纂一部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夙愿。從上世紀50年代首次起草至今,歷經60多年,理想終于照進現實。也期待這部有情感、有溫度的法律如約頒行,讓生活更美好、讓世界更多彩。